
江河奔涌,滚滚向前。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10周年。这一年,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心怀“国之大者”,情系“绿水青山”,紧紧围绕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的科技需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厚积人才第一资源,迸发创新第一动力,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突破,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强有力的“长江科学”动能。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利科技支撑单位,长科院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在流域治理管理体制机制、水旱灾害防御、国家水网及重大工程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长江流域治理管理体系的完善离不开科研力量的坚实保障。2024年,长科院参与完成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成果通过水利部技术审查,参与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规划;承担的防洪法修改草案研究通过水利部验收,承担了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保护立法、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可行性研究;技术牵头长江委河湖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修编,牵头编制完成《长江流域水利技术标准体系》。
水旱灾害防御是治江事业的头等大事,长科院始终把安澜长江的建设发展需求作为深研精专的发展方向。这一年,长科院积极参与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有力支撑了长江“35·7”洪水防洪调度演练、华容县团洲垸堤防决口险情处置、陕西商洛“7·19”高速公路桥梁垮塌灾害调查评估;选派专家10余人次赴一线指导防汛救灾;全过程主导完成的“华中应急救援中心(汉南主功能区)洪涝险情基础训练场”通过功能性验收;完成三峡水库旱限水位调度方式研究,承担了陆水水库除险加固、景洪市城市防洪规划、湖北省洪水风险图编制等科技支撑工作,为水旱灾害防御贡献了“长江科学”力量。
国家水网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2024年,长科院科学助力国家水网构建,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参与了区域水网建设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工程规划,编制的西藏阿里地区水网建设规划、重庆市武隆区水网建设规划通过技术审查;承担的水土保持监测、工程安全监测、工程材料研发、水工岩土力学试验、质量检测等一系列技术工作有力支撑引江补汉、引江济淮、滇中引水、引大济岷、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水网工程,以及溪洛渡、拉哇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运行;参与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等重大工程研究论证;全链条服务湖北长阳清江、广东电白、河南嵩县等30余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运行。
2024年,长科院一如既往解好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必答题”。承担岷沱江、赤水河2025年度水量调度计划编制和嘉陵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完成长江流域2024年计划用水管理实施评估、农业工业用水效率分区评价、湖北省用水定额和长江流域火电行业用水定额评估以及85个长江委委管取用水项目延续取水评估。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指引下,长科院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推动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复苏。持续做好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应急模拟和污染防治研究,承担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有关工作,科学助力“一库净水北送”;牵头承担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荆州市驻点跟踪研究通过验收;牵头编制的《西南诸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印发实施;扎实开展三峡后续、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扶持库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分析专题研究,完成三峡水库库容安全保障清淤涪陵试点;完成西藏阿里地区中曲幸福河湖建设目,开展宜春市温汤河幸福河湖建设。
过去的一年,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代表的水利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长科院持续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上发力攻坚。参建的数字孪生三峡、数字孪生丹江口、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等3项成果入选“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技术支撑的数字孪生丹江口大坝安全模块平台及“四预”业务、数字孪生小浪底—大坝安全监测管理平台等2项成果入选“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典型案例”;数字孪生江垭皂市平台有力支撑2024年澧水流域“6·28”精准化防洪调度决策。高质量推进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监测站网及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长科院持续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选派1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援藏援疆,持续为西藏、新疆水利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扎实开展重庆市城口县和万州区、秭归县石柱村等地科技帮扶,以“科学”之名与行动之实,助力提升帮扶地区的水安全保障能力。
与此同时,长科院面向国家战略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涉水科技服务,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字字千钧。2024年,长科院牢记嘱托,将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科技创新再结累累硕果。
这一年,长科院参与编制“十五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十五五”国家水网建设及水安全保障重大科技项目选题动议。研提的10余项科技建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科技项目指南,研提的1项工程技术难题入选中国水利学会2024年度“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获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0余项。强化有组织科研,围绕国家水网建设、数字孪生、生态水利等领域40余个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开展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持续深化江源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破解河床重塑过程及驱动机制难题;建立以“干旱情势研判预测→旱灾风险动态评估→多源供水协同调控”为核心的成套理论与技术体系;加速湖泊底泥磷原位释放并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集成构建水源地库周屏障带梯级生态治理模式,为水源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供成套方案;构建主动减免与精准防护结合的高坝泄洪雾化综合防护技术体系,助力提升泄洪雾化工程防护安全水平;构建大坝内部和防渗层防裂的定向调控与性能测试评价技术,推动水工RCC筑坝技术发展;构建全环节自主可控的安全监测智慧管理平台,CK系列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实现白鹤滩水电站5分钟“全身体检”;研发适用极端条件的千米级钻孔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技术,刷新水利水电行业小直径裸孔地应力测试深度记录;研制的长江3000型岩体水力耦合试验系统成功实现3000t级载荷测试,填补国内外岩石渗流-应力耦合试验设备不能开展米级尺度裂隙岩体与结构面水力耦合作用试验的空白 ……这些突破,只是长科院众多科技创新的“冰山一隅”。
获批筹建2个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牵头编制的12项行业标准获批立项或发布;17项技术分别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指导目录、推广清单;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件;牵头获各类科技奖励5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力量奖二等奖及以上15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长科院不断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全力引才、精心育才、大胆用才,为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不断夯实人才根基。
2024年,长科院从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修订科技人才培养实施办法,推进特殊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探索建立符合中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飞地”模式。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成效凸显。10余人次获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和表彰,其中1人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入选“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入选“水利领军人才”,4人入选“水利青年拔尖人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支团队入选水利人才创新团队,2支团队入选长江委科技人才创新团队,一支规模宏大、素质精良、梯级合理的人才队伍在此集结。
研究生办学层次也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24年10月19日,第24届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亚太地区大会圆满落幕。这是长科院首次承办国际学术盛会。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名专家学者参会,受到广泛赞誉,有力提升了长江委、长科院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长科院高水平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获批国际(地区)科技合作项目10项;与5个国外机构签订国际战略合作协议,国际合作伙伴网络首次延伸至南美洲;主办长江流域幸福河湖与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交流研讨暨院所改革发展座谈会、第19届全国水利量测技术综合学术交流会,承(协)办世界水论坛专题会议、中国水利学术大会专题会议等10余场学术会议;举办14期“长江智汇”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高质量推进平台建设。作为发起单位之一,推动筹建“一带一路”国际水联盟;科创公司获批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扎实做好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长江水伙伴秘书处工作。
长科院始终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利用长江防洪模型、沌口水文化“一广场两长廊”等场所开展科普活动,编制完成《江韵流芳 水润中华》画册,《问源:长江源探秘》获评“湖北省十佳原创科普作品”,充分发挥了科研单位的科学传播作用。
长科院持续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重要论述摘编》,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纪检监督和职能监督贯通协同。1个党支部获评长江委“六好”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5个党支部工作法获评长江委优秀支部工作法。沌口基地水利部党校武汉校区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追则能达,持则可圆。新的一年,长科院将在水利部、长江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为国家水安全保障和长江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