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当前位置:长江水利网 新闻中心 专题集锦 正文

让创新精神在大江上下绽放光彩

来源:长江水利网  作者:刘霄  时间:2025年01月17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一直以来,长江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而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以劳模和工匠命名并以其为主要带头人的创新平台,旨在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创新创造能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动单位技术创新发展。依托这些创新工作室,一批批科研课题得以攻关,一项项先进技术被研发应用,无论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还是加强生态修复工程,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长江流域的整体治理水平,也为长江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筑基搭台,厚植创新沃土

2014年7月,长江工会在全委工会系统启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长江工会印发《长江工会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对全委创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创建目标、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要求各级工会将创建工作列入每年的重点工作,积极争取党政大力支持,精心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努力形成党政支持、工会组织、高技术人才和劳模先进人物挂帅、广大职工踊跃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长江工会认真总结经验,制订了《长江委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创建工作有序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委各级工会组织从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高度,将创建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注重顶层策划,不断完善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制度、职责、目标任务,有效推动了创新工作的开展。水文局、汉江集团制定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长科院工会结合院党委下发的《长江科学院创新团队管理实施细则》,对全院创建工作提出了工作目标;长江设计集团工会定期制订完善《长江设计集团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并加以落实……

筑牢根基,行稳致远。全委各级工会组织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整合已有资源,在人员、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为创新工作室创建和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十年来,长江工会为所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累计提供工作经费400余万元,并在每年考核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工作室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委属二级、本级工会和单位党政机构分别(为创新工作室)提供专项工作经费”的考核标准,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工会组织积极提供经费,支持创新工作室组织开展学习教育、科研创新、工作室建设等工作。

当前,长江委各创新工作室的创新项目经费和设备器材均由所在单位党政解决,各级工会组织主要提供创新工作室建设和开展学习教育等活动经费。如汉江集团公司工会为首次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给予5万元补助资金,为复审合格的给予1万元补助资金……

走进创新工作室,墙上满挂的荣誉证书、发明奖状以及成果展示,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历史成就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在这些背后,则是一个个怀揣梦想的劳模工匠、技术骨干和一线职工,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却共同拥有着追求卓越的心灵火光。

在这个平台上,工会组织充分尊重并挖掘每位员工的独特潜力,鼓励他们跨专业交流、跨界合作,让不同的知识体系相互渗透,创造出1+1远大于2的效果。同时,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以表彰在技术创新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深耕细作,激发创新热情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健全机制的支持。长江工会在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六有”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过程管理、突出效果管理,着力推动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促进创新工作室健康发展。

在每年开展的创新工作室命名和复核工作中,长江工会都会结合创新工作室发展规划和年度创建重点确定考核内容,组织考核专班对标赋分和实地检查。对创建工作中表现优异、成果突出的创新工作室,长江工会予以通报表扬和工作经费奖励,并优先推荐参加上级工会、长江委等相关评比表彰活动;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杜绝“终身制”的局面。

与此同时,委属各二级工会定期以调研检查的形式对所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开展考核工作。陆管局、汉江集团工会制定了“标志明显、场所固定、设施齐全、组建团队、制度完善、经费到位、台账翔实、成效明显”等八项考核标准;汉江集团水电开发公司工会为规范创新工作室经费使用管理,制定下发《“职工创新工作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长科院陈亮创新工作室在年终考核设立“工作室优秀成员”“工作室突出贡献奖”等个人奖项,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节点,还构建了全方位、多平台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机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长江工会在创建工作中注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工作,充分发挥有代表性领衔人的“领头雁”作用,激发了工会组织和劳模、高技能人才投入创建工作的热情,促进了创建工作持续发展。

罗兴作为水文中游局技术骨干,在202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后,长江工会及时跟进、全程指导、大力支持,与水文局工会共同创建了“罗兴创新工作室”。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之初,长江工会根据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题,多次向湖北省总工会和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推荐从事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专业的林莉创新工作室,现已成功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工作室,林莉本人也获得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绿色生态工匠”、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为有效提升创建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长江工会结合工作实践,按照工作流程设计开发了“长江委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上考评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助填报、自动汇总、层级管理、量化考评、同步存档等功能,设置了设施建设、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开展、创新成果、安全管理等6个方面20余项量化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创建工作以信息化引领考评管理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截至2024年底,全委各级工会共创建工作室94家(其中获省部级命名10家),近3年创新工作室获创新成果311项,申请专利194项,获得奖励128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58人,推广先进操作法70项。

基于长江委扎实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基础,2023年11月,全国水利系统首个创新工作室联盟——长江经济带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由长江工会牵头成立;2024年8月,联盟技术创新交流活动在长江委举行,流域各地43家创新工作室、17个工会组织的创新力量汇聚于此,通过沟通交流、学习研讨、合作攻关、成果共享,正在探索走出一条激发创新动力、增强创新活力、拓展创新成果的新路径。

百花齐放,迸发创新活力

在创新工作室,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劳模工匠精神得以传承,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正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作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长江委一直在寻求科技上的突破与革新,而长江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是这一进程中的强劲引擎。紧密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和水利行业的技术需求,创新工作室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现场应用的关键桥梁。一项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落地生根,不仅提升了工作成效,更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工作室利用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推动了单位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2024年,长江设计集团13家创新工作室获得专利数50余项,出版专著6项,软件著作权7项,推广先进技术2项,创新工作室融合示范性项目20项,发表论文40余篇,自主创新成果15项,标准化技术成果3项,涉及机电、新能源、数字孪生、空间信息、地球物理探测、工程技术等多项领域,各项知识产权成果喜获大丰收。

——水文局闫金波创新工作室参与的“三峡水库泥沙运动规律与预测调控”科研项目获得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荣新武创新工作室自研的一整套缆道测流系统推广至1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200个水文站点。

——长江设计集团张建清创新工作室围绕水利工程物探勘察、施工质量检测、运行健康诊断,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创新研究,给混凝土做“三维B超”,为城市管网做“微创手术”,当水利工程安全诊疗“全科医生”,研制国内首台堤坝渗漏三维探测仪,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封锁……

创新工作室积极发挥工作室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促进了职工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汉江集团杨兵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杨兵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通过以老带新、名师带徒,成员白义鑫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全国技术能手、湖北省劳动模范、荆楚工匠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一半以上在各级技能竞赛获得优秀成绩;长江医院张雨洁创新工作室坚持每周组织培训学习,大大激发了年轻职工不断钻研业务的热情;宣传中心易文利创新工作室通过传、帮、带,带动培养年轻职工创建新的创新工作室,打造水利行业媒体融合文化品牌……

“创新工作室从起步到发展,从优到强,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创新攻关、带徒传技等作用,在取得了显著创新成果、人才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了守正创新、亮点纷呈的生动局面。”长江工会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向“新”而行、“创”动未来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每一份付出当中。展望明天,长江工会将持续开展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这片波澜壮阔的创新舞台上书写新篇章,为推动长江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杨敏